首页  |  头条  |  要闻  |  山东  |  中国  |  国际  |  文旅  |  体育  |  评论  |  财金  |  教育  |  汽车  |  消费  |  吃喝  |  映像  |  周刊
首页>聊城频道>内容详情

从“漫天沙”到“绿富美”的沧桑巨变——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的治沙故事

2024-04-08 09:13:4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山东商报·速豹新闻网 程运洋

从“漫天沙”到“绿富美”的沧桑巨变

——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的治沙故事

在高唐县“千年古镇”清平镇之北,“锦鲤小镇”三十里铺镇之南,这片曾经的黄河故道上闪烁着一颗“绿色明珠”,那就是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(清平省级森林公园)。

60多年来,高唐县人民听从党的召唤,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,凿坑种树、荒漠扎根,让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的沙荒地,变成了广袤的省级森林公园。

近年来,高唐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以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为导向,持续发力厚植“绿色家底”,探索发展林果产业、林下经济、旅游业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,交出了一张“绿富美”生态答卷,生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
漫漫黄沙

变身郁郁绿都

清晨的阳光暖暖地洒在枝头,树叶绿的、红的,色彩斑斓,更有鸟儿不时翩跹飞过,为春日平添一丝灵动与朝气,别有一番韵味。

“林场原本是黄河故道沙区,向下40多米都是沙子,黄沙漫地、寸草不生,形成了‘一夜狂风吹,城门盖半个’的恶劣环境,群众生产生活苦不堪言。据记载,上世纪50年代末,高唐县成立了治沙委员会,举全县之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,推动了国有林场的形成。”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党支部书记、场长于振群告诉记者。

1960年后,从济南来了40位知识青年,他们为林场种下了200多棵杜仲树,形成了一片知青杜仲林;林场引入林业专业户共同治理沙荒,形成“3331127”治沙模式,即30亩地、30年合同、3间房、1口井,镇和村集体以及百姓按1:2:7进行树木收益分成……

“都说前人栽树,后人乘凉。林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,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努力。那时候栽树太难了,地下浅层没有水,挖出的坑很快就被风沙盖住。于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形成‘开深沟、沟内挖大穴’的整地方法,先挖出80厘米深、1米宽的壕沟来,然后再向深挖出40厘米的树穴,这时地下就有些潮气,可以栽树了。”57岁的护林科长谭立国感慨地说,这种方式解决了“多年植树不见树”的难题,并推广至整个沙区。

每一棵树,不只为土地增添一抹绿色,也守卫着一座城市的蓝天。眼前的一草一木,无不凝结着一代代林场人的心血,他们用勤劳和奉献播绿撒翠,用艰苦奋斗、敢于担当的精神擎起沙区造林的一面旗帜,让昔日的沙荒地变成了绿水青山。

如今的国有旧城林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,森林覆盖率达96%以上,成为山东省平原地区植被资源、野生动物和药材资源最集中、最丰富的地方。

灾后重建

厚植绿色家底

“2021年7月11日晚,林场遭受百年不遇超强龙卷风袭击,一人多粗的杨树都被连根拔起,近5000亩林木遭受毁灭性打击,真是遍地狼藉。”于振群至今难忘那夜的恐怖景象。

灾情发生后,高唐县迅速启动了灾后修复重建项目,成立由县委、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,将重建项目列入全县“一核五极”总体部署,坚持高位推动、高点规划、高标设计。

灾后修复重建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,转变原有纯林造林模式,采取块状混交和节水灌溉方式,提高造林成活率,丰富生物多样性,力争将林场打造成全国知名郊野森林公园。为了铭记这次百年不遇的龙卷风灾害,林场保留了一片受灾遗址,保留了树墩部分,基本还原了当时受灾场景。林场还计划在中心位置设置龙卷风标志性雕塑,建设一面遗址墙,通过建设受灾遗址公园,增强全民尊重自然、热爱自然、敬畏自然意识。

截至2023年底,灾后重建基本完成,申请到位专项债券资金5000万元,新造林15万株,植树100余种,灌木以及花草等地被种植4000余亩,修建完善森林防火道路31公里,河道清淤5.8公里,土方整治超过40万立方米,安装变压器5台,铺设供电线路1300余米,完成地埋供水管网62000米,完成20公里自行车赛道标线划设,完成公园北入口、公园东门、知青林、牡丹园、房车营地、帐篷营地、储水湖、采摘园、南竹北移基地等10余处景观节点建设。

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走在林场中,看到的是满目苍翠,听到的是虫鸟和鸣,呼吸的是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,幽雅的自然环境让游客倍感舒心。

林下生金

守青山得金山

“多年来,我们紧挨林场,受益匪浅。不但生存环境大变样,改良了土地,调整了农作物种类,还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业,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。”沈庄村村民乐呵呵地说。

绿色是高唐县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高唐人深刻认识到,“绿水青山”本身就是“金山银山”,保住了绿水青山就是保住了财富之源。

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矛盾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高唐县在探索林场发展路径时,以生态文明建设和“两山”理论为行动遵循,主动发掘和衔接社会生态需求,不断提升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,促进了多产业融合发展。

生态既赋予人们诗意栖居的空间,更是物质文明赖以产生的基础。林场建设了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——中草药种植基地,林下中药材种植规模4500亩以上。今年,林场将继续规模化种植丹参、黄精、黄芩等中药材,配套建设1座加工厂,项目建成后,林下中草药种植面积将达到8000亩,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,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。

林场地处黄河故道,为解决长期缺水、野生动物无水可饮的难题,高唐县委谋划了“引‘马’入林”项目,将林场西侧马颊河生态水引入林场,修复生态,改善环境,补充地下水,丰富生物多样性,倾力打造了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的生态廊道景观带。

林场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,着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,先后建设了仿古四合院游客接待中心、森淼庄园垂钓中心、御临度假村综合开发项目和千亩果蔬采摘区、拓展训练基地等项目。截至目前,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山地自行车友谊赛、两届中国象棋比赛、两届有机果品采摘节等活动,进一步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“留得青山,赢得未来。高唐县将牢固树立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理念,坚持问题导向和有解思维,做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保障与产业推动的双重角色,创新联动发展方式,强化与文旅资源融合互通,将林与城市、科普、历史、文化元素结合起来,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优美环境。”高唐县委书记杨新胜说。

来源:聊城新闻网

速豹新闻网·山东商报编辑:田延士
分享到: